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信仰传说的文本定型 —《崔府君神异录》研究
  • [摘要]《崔府君神异录》是记录崔府君身世传说及灵验传说的一部信仰文献,历来为 研究者忽视。目前所知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刊本为明成化二十年磁州本,其后屡有增编;迄今所 见七种版本分别来自河北、山西、浙江、陕西等地。《崔府君神异录》涵盖了神灵传说、历代封号、 各地碑记、文人题咏等多方面内容,在崔府君信仰传播和传说演进过程中起到文本定型的关键 作用,也为考察《唐太宗入冥记》《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等文学作品的产生、流传提供了文献证 据,是研究同类民间信仰文献的有益参照。
  • 程浩芯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64-176  共有 406 人次浏览
  • 作为文化景观的文学生产及展示———以新疆兵团女性知青文学创作实践...
  • [摘要]因为新疆兵团特殊的屯垦戍边史,使得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的新疆兵团女知青文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兵团文学的发展比较缓慢,文献资料也较少,文章在仅有的范围内,以兵团精神为主要线索,融入到当时的历史去研读作品,对这一时期的兵团文学有一个深层次的梳理,同时也为后期的文学发展提供资料的整理。
  • 艾美华,艾维依
  • 全文[ PDF 1390.0 MB ] 2015.2(1):164-170  共有 1725 人次浏览
  • 《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建构
  • [摘要]《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紧贴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实,充分发挥着媒 体批评的优势,以主流话语引导少数民族文学,实现了文学领域的政策落地;在对少数民族文 学进行整体性盘点和评述的基础上,跻身理论前沿,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种 新的范式。
  • 李翠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65-176  共有 219 人次浏览
  • 对话:文化直觉、艺术实验和合作人类学
  • [摘要]019年11—12月,乔治·马库斯(George E. Marcus)和迈克尔·费彻尔(Michael J. Fischer)应邀访问云南大学,参加“绘画人类学的多学科实验:国际研讨会和人类学绘画展”。会展期间庄孔韶与两位学者多次交谈,其中11月28日下午(会展前)在云南民族博物馆茶馆的座谈就文化直觉、艺术实验与合作人类学等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深度交流。该稿根据此整理翻译。在场人士包括庄孔韶、马库斯、费彻尔、和柳、张俊龙、龚诗尧、茶艺师。本文已获庄孔韶、马库斯、费彻尔授权发表,由和柳翻译、整理。
  • 庄孔韶 乔治·马库斯 迈克尔·费彻尔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66-176  共有 405 人次浏览
  • 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
  • [摘要]民俗学者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数字革命已经席卷了民俗学领域,可资研究的材料数量大大增加。为了顺应这些变化,民俗学者必须发展出相应的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存储、检索、展示和解释这些材料。将计算机方法用于传统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对这一领域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指出了计算民俗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初步方法以应对这些挑战。
  • [美]蒂莫西·坦盖利尼著 李 扬 乔英斐译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66-176  共有 181 人次浏览
  • 论马若虚咏藏词的文化风貌及词史意义
  • [摘要]清代词人马若虚是清词史上以词歌咏藏族民俗文化且存词作最多的作家。其咏藏词抒写了藏族地区的服饰、饮食、节日、游乐及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内容,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马若虚的咏藏词不拘一格且自由书写,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和社会功用,突破了受浙西词派笼罩的时代藩篱,在清词史上独树一帜。前代词论家对此或不予置评,或评价不高,是有失公允的,应立足马若虚词作的实际成就给予其应有的词史定位。
  • 张芷萱 赵义山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66-176  共有 307 人次浏览
  • 美国华裔文学铁路华工叙事的“后记忆”建构———兼与同类主题的华人...
  • [摘要]基于新历史主义批评关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认知,文章以华裔作家汤亭亭《中国佬》、徐忠雄《天堂树:一个华裔美国家族四代的故事》两部有自传性的获奖小说为例,分析其中关于横贯美国大陆铁路筑路华工的文学叙事。两部风格不同的小说以后现代叙事艺术将碎片化历史和文学想象编织融合,透过家族“小历史”形成与美国正典叙述相对抗的铁路华工史,重塑华工作为追梦人的英雄个体形象,重建与华裔先祖的联系,疗愈因种族歧视造成的华裔后代关于先祖的创伤性“后记忆”。铁路华工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共同抵抗和改写美国社会集体记忆。
  • 易淑琼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66-176  共有 357 人次浏览
  • 朝鲜半岛《巫山一段云》词调的文化渊源与文学呈现
  • [摘要]《巫山一段云》词调通过李齐贤的创作东渐高丽,逐渐成为朝鲜半岛文人纪风土、咏闲情的惯用词调,为词坛互动与词体学习提供了重要载体。其词题形态受到中国景观序列意识、潇湘八景命名方式的影响,组词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朝鲜半岛《巫山一段云》的创作,亦可作为审视中国词史发展的重要参照,是研究词学交流的重要范本。
  • 姚逸超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66-176  共有 371 人次浏览
  • 论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接受
  • [摘要]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接受是李白接受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包容性及酒文化的兴盛,使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放饮形象予以正面评价,体认到李白洒脱的风神、痛苦的灵魂及傲岸的风骨,这与南宋诗人形成异朝而同声的局面。南渡后的衰弊国势、文士遭际、萎弱文风,使部分诗人效法了太白诗风的豪放飘逸,又在含蓄浑厚、清丽委婉的风格上做了有效尝试。这与南宋诗歌比较,虽略乏深细却也是时代文化厚度及诗人个体偏好的恰切反映。金源诗人或崇杜抑李,或李杜并尊,总体而言对李白诗歌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主要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以词赋取士的推动作用。
  • 贾晓峰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67-176  共有 445 人次浏览
  • “小乡土”的文学地理建构———“80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一个侧...
  • [摘要]“80后”少数民族作家的乡土书写由于立足于边地语境之中,每一位作家的呈现都有着以各自乡土作为一个独特空间(不论是地理意义还是文化意义)所拥有的个性,这一书写营构出的是属于作家自己的文学地理空间,也就是一个“小乡土”的塑形。这样的“小乡土”不仅是作家对故土的执念,也是文学个性和可能性的源头。
  • 李晓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68-176  共有 377 人次浏览
  • 文学与政事的交互:论鄂尔泰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 [摘要]鄂尔泰的文学思想与政事活动关系紧密。他的文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教功用指向,即文章应以经书为本、以雅正质实为尚;诗歌发乎情而约于礼义。鄂尔泰借诗歌表达宦游情志,其诗展现了改易民风、蠲免浮粮、改土归流等政事的不同面相。他力求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以科举为导向的地方文教氛围。文学与政事的交互研究,更加丰富地表现了鄂尔泰的多维形象及其文学思想。
  • 黄鹏程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68-176  共有 332 人次浏览
  • 满族文人顾八代的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 [摘要]清初文人顾八代的理学思想源于《易》理,又兼具老庄道义,易道融通,构成其理学思想的内在审美特质。在多维场域的影响下,顾八代诗歌的内容显露理学化倾向,重视对宇宙本原、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以及追求穷理尽性;诗歌风貌呈现阶段性特征,前期疏旷质朴、后期冲淡闲适。顾八代诗歌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是清初思想影响下的鲜活个案,丰富了满族文学的创作题材,也为非经典作家的研究提供了某些方法论上的借鉴。
  • 王成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68-176  共有 475 人次浏览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书写的方法与路径——兼评多卷本《中国少数民...
  • [摘要]回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整理和展示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实绩,总结其经验和不足,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历史化和体系化,是构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将各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全部成果及相关研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语境,并基于学术史视角对其进行考察与分析,使现有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之研究相对薄弱的局面得到了较为整体性的改观,在中国文学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亦引发了我们对学术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的思考。学术史研究应当立足文献,以宏大叙事为研究取径,辅以微观的专题研究,切实地梳理学科发展与学术演进历程中呈现的关键词,进而真实完整地再现学术史的鲜活面貌。
  • 冯文开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9):169-176  共有 488 人次浏览
  • 论了一容的小说创作
  • [摘要]了一容的小说以苦难、悲怆、沉重、忧伤、苍凉、悠远、寄寓等为特征,坚守悲悯和隐忍,深具反思社会万象、反思自我成长、反思人类发展何去何从的忧患意识。了一容具备驾驭各类丰富复杂题材的能力,型塑各种生命状态,把控叙述基调氛围,笔墨节制留白、深具况味。
  • 任淑媛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69-176  共有 560 人次浏览
  • 过番歌:移民史、苦难记忆和文化传播
  • [摘要]过番歌是近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居民赴海外务工、移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民间歌谣,承载了民众的过番经验。过番歌谱写、讲述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故事:一种是“港主”黄乃裳南洋拓荒、回馈乡梓的爱国事迹;另一种以番客的过番难、生存难编织成民众的苦难记忆,以此彰显“劝君莫过番”的劝世主题。在“离散的聚合”移民模式中,过番歌是民众生活的自我独白和情感宣泄,代表了民族文化落地生根的过程。这种珍贵的口头文学也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重要的民间印记。
  • 李朝霞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69-176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朝鲜族诗人石华诗歌中的“延边意象”
  • [摘要]石华是朝鲜族文坛的中坚诗人。文章从自我的确立与超越、延边意象与民族文化、时代变革与现实焦虑等三个方面分析石华诗歌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分析以“延边”命名的系列诗歌中的部分文本用典和戏仿的情况,阐述石华诗歌的艺术特色。石华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开启了朝鲜族诗歌发展的新时代。
  • 金虎雄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69-176  共有 411 人次浏览
  • 微观书写与雅言俗语:《岁时杂记》中宋代民众节日生活记录
  • [摘要]《岁时杂记》作者吕希哲“食相门之德,既目击旧礼,又身历外官,四方风俗,皆得周知”,其著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节日生活史料。“非日常”节日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高度凝现,《岁时杂记》聚焦节日生活细节,关注具体而有趣的节俗、节物及节物的精美制作流程,这些微观生活叙述视角体现了宋人的节日审美与节日生活情趣。吕希哲对节日生活的记录与书写,既有文人诗词的雅致表达,又用世俗俚言俗语、谚语、咒语、俗说、世传等民间语言来讲述民俗事象与民俗活动,使节日生活富有趣味性。
  • 董德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69-176  共有 427 人次浏览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